上杭教育信息网 FJSHJY.NET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装备 > 前沿动态

教育厅长谈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

来稿单位:教仪站   发布日期:2014/12/30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程艺谈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的发言整理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教育信息化专题汇报,省长亲自主持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制定推进教育信息化方案。分管副省长带头到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调研,率领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负责同志赴教育部等部委沟通会商,争取支持;并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分管秘书长召集信息化推进相关部门,共同研究信息化建设实施。

  二是建立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人社厅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了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省直相关厅局职能职责和责任分工。为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厅与发改、财政和经信委等五部门一起探讨项目建设运维模式,共同研究政策措施,并联合下发了《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三是落实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教育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相关副厅长为副组长,厅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基教处、电教馆、教科院、装备中心为成员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由分管基础教育的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工作。将电教馆和信息咨询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个班子;强化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将教育资源及其应用平台建设的相关职责分工由电教馆转到教科院,促进教学、教研的全面跟进。

  二、强化顶层设计,统一工作推进。

  顶层设计是信息化推进的工作依据和指南,也是信息系统整合、实行业务协同的必要前提。我省重点抓了三方面统一: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自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以来,我省先后召开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和推进会,举办了两期覆盖所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全面部署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会议和培训,使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信息化工作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在信息化实施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上取得共识。

  二是统一规划标准,促进互联共享。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和互通性,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布局。我省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顶层设计,制订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明确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同时,规定了省、市县乃至中小学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强调了信息化实施的全局性和协同性,要求全省各市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制定和实施各自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我省编制了《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安徽教育管理公共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技术规范(试行)》《在线课堂技术标准》等,实行配置标准的统一、技术标准的统一和管理规范的统一,保障全省各中小学之间的数据互通和系统互联,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

  三是统一政策措施,保障建设运维。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而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了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我省加强省级统筹协调,确定了项目建设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并进一步明晰了建设与运维的资金来源渠道,即采取依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级分类负担方式,其中,“三通”项目由地方政府承担,“两平台”采取集中建设管理,经费按项目类别分别由省财政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承担。

  三、坚持应用导向,促进深度融合。

  信息化实施,建设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应用是根本。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夯实信息化基础,保障教学“可用”。近年来,我们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和省级平台服务水平,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标准纳入全面改薄的基本标准,与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各地校园信息化速度明显加快。几年来,我省共投入47亿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09年的33%提高到92.4%;多媒体设备班级覆盖率由2010年的不足15 %提高到73.2%,与校园网建设同步;开通了40%师生学习空间;农村教学点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我们转变两个平台建设的观念,强调省级建设四级应用,在资源平台建设中,不断丰富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拓展应用功能,方便和促进教师应用。目前,资源平台已开设了15个栏目,建立了覆盖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征集汇聚了师生喜爱使用且方便使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并编写资源平台应用指南,开发了以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多种教学应用服务。随着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资源应用的更加便捷,平台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师实名注册由2013年的10万人发展到目前的34万人。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常态化应用。我们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的培训,解决“会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机制建设,促进教师“想用”。我省制定了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意见,明确提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行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考核。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必备的技能,作为新任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考核的内容。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上岗的条件、在职教师资格证注册的依据。目前,正在加紧建立省级培训选学平台和测评系统,建立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对照标准和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评测,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记录教师教学应用情况,进行积分管理,并将积分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加强对教师信息化应用的考评,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使教师形成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制定配套政策,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时间折算为工作量,与教师课时认定结合起来。

  三是强化教育实践的运用,发挥信息化功效。我们不断强化对信息化内涵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探索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变革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在促进公平、改善管理、提升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城乡教育差距大,农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不能开齐开足的问题,我们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在线课堂、专递课堂和校内同步课堂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促进教育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我省在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同时,加紧省级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并依此开发建设了教育信息化管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中小学减负监测等若干省级通用管理系统;各地和中小学根据教学需要,在加强教学分析、监测、评价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软件,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在要求各地普遍用、经常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信息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全省各地开展了诸如区域在线教研、电子备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一师一优课”活动评选、信息化教学课例项目研究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各类活动,建立了信息化课题管理办法和信息技术专家研究团队,建立了近400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库。教育信息化正在推动着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在教育决策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工作创新,保障持续发展。

  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予以保障。我们做到了:

  一是建立高效协同的统筹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技术装备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的组织架构,理顺工作关系,落实各方责任,发挥各方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二是创新“共建共管”的建设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突破依靠政府项目推动的传统路径,与企业互补合作、互利共赢。同时也是把教育应用方和企业运维方分开,使教育部门能够精心指导建设和应用,学校能够一心一意抓应用。

  三是建立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从2013年始,教育厅启动并批复了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在各级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为我省的整体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是建立有力有效的评测机制。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我省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工作月报通报制度和应用排行榜制度。实行“五个纳入”:纳入到我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建设”,“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之中,督促各市政府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考核之中,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教育信息化工作职责;纳入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督导检查和评估认定中,严格考核、公开问责,形成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责任机制;纳入到教育强县的评估认定之中,促进县级政府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此提升县域内教育整体水平。

尹晓岚谈黑龙江省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晓岚在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的交流整理

   黑龙江省现有中小学校5227所,中小学教师27.6万人,中小学在校生306万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改进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支撑予以大力推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下发后,我们认识到,这项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应用驱动工作方针,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必须予以强力推进。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做好前期筹备工作

  1. 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省形成了“抓住关键点、聚焦主战场、创建新模式、推进常态化、实现深融合”的工作思路,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恰恰抓住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以课堂教学主战场为中心,让广大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上好一堂课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这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常态化,使教师逐步实现人人会“融合”。因此,这项活动是推进信息化教学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必须按照“行政牵头、电教支持、教研指导、培训跟进”的原则,周密组织,认真谋划,抓实抓好。

  2. 明确责任,协同推进。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意见》,明确了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责任单位,成立了由教育信息化处牵头,基教一处、基教二处、师范师资处、省电教馆共同参与的活动工作组,具体工作由省电教馆组织实施,协同推进该项工作。

  3. 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我省充分发挥省教育学院和省电教馆合署的体制优势,在省教育学院建立了教研、培训、电教(简称研培E)一体化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全面整合教研、培训和电教力量,紧紧围绕信息化教学应用,教研中心积极为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负责建设教师教研平台。师训中心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负责建设教师培训平台。省电教馆(教育信息化研培中心)整合全省电教系统力量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负责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我省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列为2014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确立了省、市、县三级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4. 加强培训,培育队伍。从今年6月起,我省启动实施了3个层面的培训工作。一是启动了全省教研员的全员培训工作。研制了《教研员信息化素养模型》,并以模型为标准设计了《教研员信息化素养提升全员培训实施方案》。我们邀请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资源厂家的培训师,还利用教育部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在哈举办的机会等,对省级教研员开展了多形式、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省教育学院还出台政策,对每位教研员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为培训合格的教研员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挂钩。二是实施了全省电教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培训7期共775人,占全省电教人员的97%,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实施了全省万名中小学教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远程专项培训。这三项培训投入经费438万元。

  5. 深入调研,谋划方案。为使活动能够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版本的每一课,我们一是向全省下发了调查问卷,了解现有教材、学校开课、学科课时等情况,为制定方案做好准备;二是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征求教研员、电教人员、一线教师等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实际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三是深入基层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域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情况;四是抽调电教馆、教研中心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我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组织参加教育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

  二、迅速行动,全员动员,立即启动注册、报名和晒课工作

  在10月15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国家级培训会结束后,我省立即印发了《关于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注册、报名相关准备工作的通知》,先后召开地市电教馆馆长会议和省级各学科教研部门主任会议专题部署,要求将国家精神迅速传达到县、到校、到人,立即开展注册、报名和身份确认工作,实现了工作部署从国家到学校的无缝链接。

  在全省万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远程专项培训班开班式上,省教育厅、教育学院、电教馆分别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电教机构的角度,对组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并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参加的方式、步骤进行了专题培训。在教研员、教师注册、报名过程中,省电教馆密切保持与中央电教馆的联系,保证了工作的有序进行。截至目前,我省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教师22312人,占注册教师数的78.8%,“晒课”1699堂,占“晒课”总数的91.9%。

  三、顶层设计,上下联动,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向深入

  1. 做好科学谋划,推动活动有序开展。按照国家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我省力争到2015年9月,做到教研员“人人有工作室”,工作室“个个建团队”,每个团队“个个有专题”,每个专题“个个出优课”,全省教研员参与面要达到100%,教师参与面要达到15%以上。在活动初期,不过分追求“晒课”的数量,而要注重教研员的引领、团队研究和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使每一节课都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 改善软硬件环境,为教师全员参与创造条件。目前我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比例为75%,多媒体教室数占班级数的比例为65.5%,能够支撑多数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但是录播教室的数量很少,还不能满足录课需要,下一步,我省在进一步加大“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力度的基础上,还将加大录播教室的建设力度,在每个县、区电教机构中至少建1个录播教室,并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都能建设录播教室,以更好地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省还将加快“龙学网”建设步伐,为教师开发“优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

  3. 继续抓好培训,提升开展活动的领导力和指导力。我省计划主要采取远程培训的形式,在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300多位教研管理者、4000多名教研员和6000多位校长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信息化专项培训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领导力和指导力。

  4. 完善工作机制,保证活动的覆盖面、质量和效果。从2015年开始,省教育厅每年将给省电教馆下拨400万元专项经费推动活动的开展。为保证活动的覆盖面、质量和效果,我省采取省、市、县三级教研员每人牵头成立1个“教研员工作室”,每个“教研员工作室”至少要吸引10名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团队,每个团队根据各自选定的专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每个教师至少要晒一节课。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鼓励优秀教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最终实现每一名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每一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我们将对每一名教研员的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和考核,并将评价结果与教研员的评优晋级挂钩。规定凡被市级推荐到省级的“优课”的课例均确定为省级三等奖;凡被省级推荐到国家的“优课”的课例均确定为省级二等奖;凡被教育部评为“优课”的课例均确定为省级一等奖,并给予一定奖励。根据教研员工作室教师参与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情况,评选出100个优秀教研员工作室。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视为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省、市、县都要成立由学科教研员、电教人员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组成的“教学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强化专家对区域性备课、上课、录课等环节的指导力度。我们将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一批成果,研制《黑龙江省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白皮书》,撰写《基于优课的课堂教学状况报告》《基于优课的教师发展状况报告》《基于优课的学校发展状况报告》《基于优课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状况报告》《基于优课的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状况报告》《基于活动的电教机构技术支持服务质量报告》《基于活动的教研部门业务指导质量报告》等,建立起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核心的长效机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融合、推动课改、提升水平、实现均衡。

 贾炜谈上海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的发言整理

   近年来,上海按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落实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良好格局。

  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日趋完善。上海已建成主干带宽达100G的教育城域网,万兆连接所有区县,覆盖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实现高速本地互联、宽带网络“校校通”。市、区、校三级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各区县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中心,市级加大上海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力度,全市已累积15T容量的资源,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基础教育学校实现高速校园网络覆盖、教室多媒体化等,通过上海教育城域网互联,实现校内外资源整合,便捷地为本校师生服务,初步打造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我们下移工作重心,推进区县和学校深入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普陀、虹口、杨浦、闵行等10余个区县的100多所学校先行试点。试点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通过学生终端设备在课内、外的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具以及数字资源在课堂中教学,并能与同学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普陀区组织21所中小学教师深入开展微视频应用与创新研究,包括微视频在导学中的设计研究、微视频用于预学习的研究、微视频对于个别化辅导的研究、实验类微视频应用于理科教学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集区内学科带头人、学科优秀教师等共同打造微视频资源,给全区师生共享,并在试点学校开展多种模式的应用探索。虹口区组织18所学校深入研究“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内涵和实施途径,从教学五大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切入,逐步向“学案导学,协作互动、分类作业、智能推送、过程评价”转化,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转向学生个性地学。杨浦区教育局组织27所学校以创智云课堂建设为抓手,打造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交互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试点的有效推进,提升了试点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为大面积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是扎实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建设上海0-3岁学前教育短信服务平台,每个0-3岁的孩子家长将按照周龄每周收到一条相对应的育儿彩信,讲授育儿办法。建设学前课程实施支持系统,由优秀园所教师与IT企业合力制作可分解重组的课程资源近2000件,在全市幼儿园使用。完成1500种中小学教材数字化工作,建设专题教育学习平台,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专题教育落实提供服务。探索基于电子学生证的拓展应用,实现社会场馆“一卡通”,推进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图书借阅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并实现学习活动过程的信息采集。建设DIS数字化实验系统,上海高中全部使用,全国也有上千所学校使用,使理科实验更动态、更便捷、更深入,实现基础教育实验从验证性到探究性的转变。完成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采集来自于卫生、残联、民政、教育部门的特殊儿童信息,大大改善为特殊儿童服务的质量。

  四是初步形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支撑体系。在中小学“校校通”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学前教育“园园通”,推进市、区、校(园)三级纵向管理,家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建设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与教育部对接,实现学籍规范化管理。组织所有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开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形成若干个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进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长三角基础教育千校网络结对项目,实现1205所学校的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大大拓展了学校的视野,涌现了一大批资源分享、课程共建的优秀案例。

  前一段,上海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上海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我们将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工作要求,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搭建起无障碍、立体化的信息交互流通机制,让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二是如何让现有的设施环境、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教与学“主战场”,“倒逼”教与学的变革,大幅提升教与学的效能。下一阶段,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托“一网三中心”,进一步优化基础环境。通过上海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全市教育单位的高速互联互通;通过市、区、校三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打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数据;通过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共享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上海教育认证中心建设,实现教育对象的全周期一体化认证信息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基础教育学校、技术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二是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建设教师备课与学生学习支撑系统。我们将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在完成教育部相关要求的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在优质教育资源汇集与教师备课、教研、学生学习支持之间建立一体化的支撑和服务系统,该系统将引导教师参与资源的创生,围绕资源的应用参与教学研讨,支撑各级各类教师在线备课共享、布置和批阅作业、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学习空间,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协作等活动。同时,探索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和学习分析,形成向教师和学生智能推送资源与提供服务的机制。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遵循“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思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我们将建立区县、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系列激励机制,使得率先参与实验的区县、学校和教师率先尝到甜头。同时,每年70个左右连续滚动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应用研究项目,鼓励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应用实践。另外,创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创设基于知识学习、技能操作、实践体验的学习环境和多样的可选择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培训效能。

  四是进一步拓展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以高考改革为契机,构建全市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规范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的程序与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做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为高校自主选拔人才、学生发展指导、包括社会监督等工作提供支持服务。同时,我们还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基础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业务信息化;实施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础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并建设国家和上海教育决策支持平台,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咨询机制。(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上杭县教育局 版权所有 ? 2004 闽ICP备14002748号 主办:上杭县教育局 承办:上杭县数字办 网站管理上杭教育城乡网网络中心